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股票线上配资安全,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 专家们表示,俄乌冲突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加剧了国际资源市场的波动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之一,锂、镍、钴等关键矿产的进口依赖度已超过80%,供应链脆弱性日益凸显。 多位专家今天(14日)表示,增强中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,需要在加快国内“增储上产”能力建设的同时,维护好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好局面和海外权益资源资产安全,并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,努力拓展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来解决中...
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股票线上配资安全,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专家们表示,俄乌冲突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加剧了国际资源市场的波动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之一,锂、镍、钴等关键矿产的进口依赖度已超过80%,供应链脆弱性日益凸显。
多位专家今天(14日)表示,增强中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,需要在加快国内“增储上产”能力建设的同时,维护好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好局面和海外权益资源资产安全,并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,努力拓展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来解决中国矿产供应的部分问题。
在《中国国土资源经济》微信公号今天发表的相关报告上,多位专家介绍,除钨、钼、锑、锡、稀土、钒、钛、石墨、萤石、钽等矿产外,中国大多数常用矿产的储量全球占比均低于20%,尤其是石油、天然气、铜、铝、钴、镍等全球占比不足5%。
此外,中国常用矿产资源禀赋不均衡,主要常用矿产外采率居高不下。在可获取数据统计的33种常用矿产中,外采率低于50%的大概有17种,铜、锰、铬、镍、钴等矿产外采率超过80%。有关数据表明,用量大的“大宗矿产”供应普遍大规模依赖进口。
“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与中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。”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甲斌介绍,以中国存在较大供应压力的矿产为对象,从周边国家资源储量分布情况看,俄罗斯资源最丰富,与中国资源互补性较高的矿产有7种,印度、哈萨克斯坦各有6种,印度尼西亚有5种,越南有3种。
数据显示,周边国家煤炭、天然气、铬、镍、锡等产量占全球20%以上,石油、铁矿石、铝土矿、钾盐等产量较大。周边国家油气、铜、铝、镍、钾盐等矿产品出口量占中国进口总量15%以上。
陈甲斌介绍,中国是周边国家矿产品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,其中石油、天然气、铜、铝、镍、钾盐等矿产品主要出口到中国,占中国矿产品进口的比例维持在15%~30%,为中国矿产资源供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,特别是镍矿,周边国家供给占到进口总量的85%左右。
盐湖提锂技术、深海采矿装备的突破,可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。摄影/章轲
专家们表示,中国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应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好局面,以经贸合作促进资源性产品贸易有序流通。充分利用已有的多(双)边合作机制,加强对周边国家矿业领域的投资,拓展利用周边国家资源来解决中国供应的部分缺口。维护锂、钴、镍等能源转型金属矿产海外权益资源资产安全,筑牢能源转型金属矿产产业链全球优势地位。
《资源科学》期刊近日发表的多位专家撰写的研究报告也指出,地缘政治风险通过三大路径威胁中国资源安全,包括“来源危机”(如战争、政局动荡导致供应中断)、“价格波动”(经济制裁、贸易摩擦扰乱市场平衡)和“运输受阻”(关键通道被控制或封锁)。
以锂资源为例,全球近90%的锂需经马六甲海峡运输至中国,而该海峡一旦局势紧张,供应链可能面临“断链”风险。此外,中欧班列途经的乌克兰顿巴斯地区、中缅油气管道所在的东南亚区域,均存在潜在的地缘冲突隐患。
“资源争夺已从传统能源转向稀有金属。”研究团队负责人马天宇表示:“大国博弈的核心从‘石油美元’转向‘电池金属’,中国在锂电、稀土加工等中游环节的优势正成为地缘经济竞争的新焦点。”
专家们表示,中国需加快布局海外资源基地,推动供应来源分散化。例如,锂资源可拓展非洲(津巴布韦、马里)和南美“锂三角”(智利、阿根廷、玻利维亚)的合作;钴资源需减少对刚果(金)的依赖,加强与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的勘探开发合作。此外,提升战略储备能力、发展循环经济(如废旧电池金属回收)也被视为缓解供需矛盾的关键。
此外,专家们还建议,加快中吉乌铁路、北极航线等陆海新通道建设,同时通过港口合作、海外基地投资,增强对关键节点的控制力。例如,中企参与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、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项目,已为资源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专家们表示,尽管中国在锂、稀土的采矿环节存在短板股票线上配资安全,但在冶炼、电池制造等中下游领域占据全球70%以上的产能。需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势,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进口原矿的依赖。例如,盐湖提锂技术、深海采矿装备的突破,可提升国内资源自给率;稀土永磁材料、高镍三元电池等高端产品的研发,则能增强产业链附加值。